同乐城·同乐城(中国)官方网

就业创业资讯

普通人如何成为创业成功的0.1%?

信息发布者: 摄影者: 发布时间:2025-03-20 浏览量:

导致普通人创业失败的第一个天坑:活在概念里

普通人,很喜欢活在概念里。但又没有能力分解概念,导致无法消化。
在经济上行的时候,创业之风被二大当家的一吹,个个都认为自己是创新创业的一把好手,没想到自己并没有真的理解透什么叫市场经济。
市场经济,在创业者那里,一头是有效供给,一头是客户(付费用户),连着两头的
信息智能分发这个技术,就是创造出来的有效市场供给。比起门户网站那个时代靠编辑人工筛选,比起像百度那样的搜索 ,比起像2020年前的公众号那样的订阅模式,毫无疑问,市场供给更高效。
中间是法律。这是市场经济这个概念的基本模型。
而在普通人那里,特别是大厂混得有点名头的普通人,既不掌握有效供给,也不掌握客户,还把因大厂带来的“运气”当实力,把平台当本事。根本就没有形成有效供给的能力。
有效供给,就是指一个人也能把客户的基本硬性需求给包圆了。
普通人应该学习的核心,就在这里了,我们要看到别人成功时的种子是什么时候种下的。不要老活在概念里,头脑一热就去创业搞钱,而是要像张一鸣那样,积累出自己更有效市场供给,优势到位了,才能成功

谈赚钱之前,必须先要“有效供给”,这是前提,不是每个人都能创造“有效供给”的,所以会创业失败。在市场里,PK的是谁能更有效地满足需求。

导致普通人创业失败的第二个天坑:分不清新问题还是旧问题

在所有的创业场景里,问题始终如影相随。

发现问题,定义问题,解决问题是每一个创业者的三板斧。每抡一回这三板斧,就称之为一次打怪升级。

而普通人闯入创业这个领域,99.9%注定活不过从0-1这个阶段。

为什么?

因为他们分不清遇到的是新问题还是旧问题。加上资源非常有限,认知也没比在职场时高出多少,往往大量本身已经有顶级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论,却不知道,然后就用自己的三脚猫功夫去解决。

对于普通人来说,一遇到问题,大脑意识里就立刻想着"问题的关键是找到关键问题",怎么的也走不出这个死胡同。

据大数据研究发现,在招聘网站上发布的同一个岗位的简历,几乎中小型公司对岗位要求的描述,出奇的一致。

为什么会是这样?

就是因为公司的老板也没想清楚这个岗位核心是怎样创造价值,招聘的HR也不知道怎样写,所以就抄,你抄我的我抄你的,约来面试再说。

然后就抱怨说,这一届的年轻人不靠谱。

这就是很典型的分不清自己要的是什么样的人,不知道怎样解决这个问题。

我们再去看看张一鸣是怎样做的?

张一鸣说,因为创业的需要,他自己是一个信息获取的重度用户。他认为,信息的传递是影响非常大的事情,由于信息传递效率的不同,对整个人类社会的效率、合作、包括人的认知造成的差别是非常大的。

想想,为什么他对信息获取的理解为什么与普通人不一样?

只能是一个答案,那就是他在积累一切自己能获得的,别人已经很完美解决过,或者在投入大资源在解决的关键问题方法论。

比如,他觉得,他在今日头条和抖音之前,就已经很清楚,在科技领域里创业,没厂房,也没车间,也没生产线,更不生产有形的实物产品,员工就是公司的产品,人才就是核心竞争力。

所以他看了很多关于人才的书,最终发现,在硅谷,奈飞(Netflix)公司的管理手册就是最好的解决这类公司的样本,他发现,保持一个公司的人才密度,是竞争力的保证,所以他所做的一切工作,从亲自招聘,到文化打造,到管理的每一项措施,都围绕这一个核心。

如果不是确保人才密度在信息智能分发领域里有领先地位,那也就没有在信息领域的更有效的供应,更不可能有现在他的商业帝国。

张一鸣有一个广为人知的观点,他说:

我最近越来越觉得,其实对事情的认知是最关键的,你对事情的理解就是你在这件事情上的竞争力,因为理论上其他的生产要素都可以构建,要拿多少钱,拿谁的钱,要招什么样的人,这个人在哪里,他有什么特质,那么应该怎样的人配合在一起,所以你对这个事情的认知越深刻,我们就越有竞争力。


我认为,他说的这个认知,就是对哪些问题是自己已经知道顶尖的标杆在哪里,是怎样的,已经研究有心得了,能迁移应用的,哪些问题对自己来说是很无知的。

认知多深刻,当然也就越有竞争力了,就像信息智能分发这件事,他的认知超过了金沙江创投的朱啸虎,红杉资本的沈南鹏,风投女王徐新等,他们都错过了投资张一鸣,后面都多次公开表示后悔不已。

在最开始的2012年时的今日头条的APP,都以为他只是移动互联网到来,装在手机里的新闻客户端,跟新浪,搜狐,凤凰新闻等没什么两样。

几乎所有人都没看明白,张一鸣发起的信息智能分发的革命,悄然来临。而这,是因为他长时间在这个领域,知道解决更高效率的信息分发这个问题,有更顶尖的技术方法。

所以,普通人创业失败率是99.9%,分不清是新问题还是旧问题,又因为认知太窄,平时获取信息,处理信息能力太有限,导致认知又浅又窄,本来对人家来说是个极小的问题,但对自己却是一个天大的难题。不知道有标杆。

是新问题还是旧问题,这个认知深度的程度,就是创业失败大天坑。

因此,普通人,要提高成功率,向一切解决过问题的标杆学习,不一定找同8976c614e86a401ad8716e809fd7807b.jpg行,更重要的是找那些切中问题本质的,同类问题中解决得最好的人学习。这就是创业者的认知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编辑:校企合作与实习就业处暨创新创业学院 陈晓彤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审核:校企合作与实习就业处暨创新创业学院 姚圣梅










关注微信号

©版权所有:同乐城·同乐城(中国)官方网

广州校区:广州市广从九路1038号滨海校区:茂名市高地智慧城慧城三街8号

粤ICP备20000181号-1 网站技术支持:品牌运营中心